312 2025
1 单项选择题
下列问题中,认知心理学家最有可能关注的是( )。
A. 如何帮助人们处理家庭关系
B. 如何改进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C. 如何理解书面语言
D. 如何提高员工的积极性在安静的房间里,小华能听到6米外钟表秒针的滴答声,而小明却不能。说明小华的( )高于小明。
A. 绝对感觉阈
B. 绝对感受性
C. 差别感觉阈
D. 差别感受性一个色觉正常的人注视红花约一分钟后,再将视线转向白墙,会在白墙上看到( )。
A. 绿花
B. 蓝花
C. 黄花
D. 红花下列能解释5000HZ以上音高的理论是( )。
A. 频率理论
B. 位置理论
C. 神经齐射
D. 共同作用说当彩色霓虹灯按一定顺序运动时,你可以看到变化,这种现象可以用( )来解释。
A. 运动后效
B. 诱发运动
C. 自主运动
D. 动景运动关于冥想,下面观点错误的是( )。
A. 练习冥想可以有效提高人的身心健康
B. 是正念,冥想时要把全身心专注在当前的状态之下
C. 是中国古代的“心斋”和“坐忘”都是冥想的形式
D. 正念冥想时,要对当前的状态进行的状态好坏进行评判下列关于催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催眠与睡眠是完全相同的意识状态
B. 催眠与睡眠状态的脑电波完全相同
C. 催眠源于奥地利医生的麦斯麦术
D. 催眠状态下被催眠者对暗示的反应会降低洛夫特斯等人对目击者证词的研究主要表明( )。
A. 记忆错误受个体年龄影响
B. 记忆错误受情绪差异影响
C. 记忆不受事后情况影响
D. 记忆主要是对过去事物进行建构的过程关于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影响因素说法正确的是( )。
A. 加工深度影响内隐记忆大于外显记忆
B. 干扰信息影响内隐记忆大于外显记忆
C. 记忆负荷量影响外显记忆大于内隐记忆
D. 呈现方式影响外显记忆大于内隐记忆陆钦斯定量容器实验反映了( )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
A. 动机
B. 定势
C. 功能固着
D. 表征形式根据概念组织的激活扩散模型,概念组织的基础是( )。
A. 原型类比
B. 逻辑关系
C. 层次网络
D. 语义相关性提出语言的先天获得装置的学者是( )。
A. 布洛卡
B. 沃尔夫
C. 乔姆斯基
D. 威尔尼克判断下列两个字(分别是A和B),判断A为假字的反应时比B为假字的反应时更长,这是因为( )。
A. 汉字的语音
B. 汉字的意义
C. 部位的数量
D. 正字法规则根据动机唤醒理论,描述错误的是( )。
A. 对唤醒的偏好水平影响个体行为
B. 个体通常喜欢中等强度刺激
C. 个体经验不影响对唤醒水平的偏好
D. 重复的活动使得动机水平降低通过对负面情绪事件的理解来调节情绪的策略是( )。
A. 合理宣泄
B. 认知重评
C. 注意转换
D. 控制和修正智力PASS模型不包括以下哪个认知过程( )。
A. 知觉
B. 注意
C. 同时性加工
D. 继时性加工社会学取向的社会心理学理解个体行为的途径不包括( )。
A. 人格
B. 角色
C. 地位
D. 阶层囚徒困境中,关于A和B,下面四个选项中,理解更正确的是( )。
A. 对A来说,对自己最有利的答案就是不认罪
B. 对B来说,要想让对对方最不利的答案就是自己不认罪
C. 两个人各自的理性,导致了团体的不理性
D. 没有信任也能促进两者的合作小学高年级儿童的记忆能力发展,描述正确的是( )。
①元记忆能力尚未发展
②抽象记忆能力逐渐完善
③无意识记忆占主导
④能使用复述组织等策略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④
D. ③④维果斯基的观点,高级心理机能需要的条件( )。
A. 书面语言
B. 高级图式
C. 精神生产工具
D. 物质生产工具某学生认为做出某行为是为了得到考试的表扬,否则就会被惩罚( )。
A. 该学生还没有道德意识
B. 该学生以行为结果出发
C. 该学生认为规则是可以改变的
D. 该学生内化了规则前言语儿童个体言语表现,下列错误的是( )。
A. 学习建立姿势与词的联系
B. 学会一些典型的社会性姿势
C. 会称呼“爸爸”或“妈妈”
D. 在呱呱声基础上开始咿呀学语心理学家想要快速评估5,7,9岁儿童在捐赠意愿上的差异,最适合研究这一问题的设计方法是( )。
A. 横断设计
B. 纵向设计
C. 聚合交叉设计
D. 微观发生学设计霍姆斯和拉厄提出对成年人健康危害最大的社会事件是( )。
A. 退休
B. 被解雇
C. 离婚
D. 与领导有矛盾根据埃里克森的发展阶段理论,青春期的主要任务是( )。
A. 信任一一不信任
B. 勤奋一一自卑
C. 亲密一一孤独
D. 自我同一性一一角色混乱解释学习自我阻碍现象最合理的动力理论是( )。
A. 强化理论
B. 归因理论
C. 调节聚焦理论
D. 自我价值理论加涅的学习水平分类,对同类刺激做出相同反应是( )。
A. 信号学习
B. 刺激反应学习
C. 辨别学习
D. 概念学习通过强化一系列逐渐接近目标的行为而建立一个新的行为,这种学习方式是( )。
A. 连续强化
B. 间接强化
C. 渐隐
D. 塑造奥苏伯尔认为影响学生知识学习的重要条件( )。
A. 智力发展水平
B. 学习动机
C. 认知结构特征
D. 替代强化中学生学习一个常用的外语单词,是什么学习( )。
A. 表征学习
B. 组合学习
C. 命题学习
D. 规则学习“自我效能感”指的是( )。
A. 个体的能力水平
B. 个体的自我价值和自尊
C. 个体的自我概念
D. 个体对自己能力的信念有学生认为“人都是自私的”,老师通过摆事实,讲道理,帮助学生消除严重阻碍集体主义价值观的形成的错误思想,方法是( )。
A. 消除意义障碍
B. 促进知情统一
C. 丰富情感体验
D. 榜样模仿训练阅读的即时加工研究主要靠( )。
A. 眼动追踪技术
B. 知识图谱技术
C. 文字分析技术
D. 经颅磁刺激技术双生子实验设计采用的是哪个设计( )。
A. 独立组设计
B. 随机组设计
C. 匹配组设计
D. 自然组设计下列是实验结果,A主效应显著,B主效应不显著,AB存在交互作用。以下哪个图符合( )。
在盲视实验中,主观报告与追选成绩背离,说明被试的盲视野的刺激知觉具有( )。
A. 可理解性
B. 无意识性
C. 有意识
D. 选择性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会把大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样的做法,主要影响的是( )。
(注:原文中题目未完整,根据上下文推测为“外部效度”)在盲视实验中,主观报告与迫选成绩背离,说明被试的盲视野的刺激知觉具有( )
A. 可理解性
B. 无意识性
C. 有意识
D. 选择性心理学的研究中通常会把大学生作为研究的对象,这样的做法,主要影响的是( )
A. 外部效度
B. 构思效度
C. 内部效度
D. 统计结论效度通常被用来考查情绪动态变化特性的抽样技术是( )
A. 简单随机抽样技术
B. 分层随机抽样技术
C. 事件抽样技术
D. 时间抽样技术启动刺激和靶刺激,启动刺激30ms,靶刺激100ms,间隔50ms,问SOA是( )
A. 50
B. 80
C. 150
D. 180下列范式中,属于内隐联想测验的是( )
A. Stroop范式
B. AB范式
C. LGT范式
D. GNAT范式盯着屏幕当听到咔的一声的时候脑子典型的脑电成分是( )
A. CNV
B. P300
C. C100
D. LPCfMRI所依据的指标是( )
A. 血流速度快度
B. 血氧含量多少
C. 脑磁活动强度
D. 神经电位活动幅度最符合感觉阈限含义的测量方法是( )
A. 最小变化法
B. 恒定刺激法
C. 平均差误法
D. 信号刺激法固定组比较设计面临的主要问题( )
A. 不能显示测试效应
B. 没有随机选择被试
C. 不能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
D. 不能进行实验后测比较用跑、跳、单脚站立三种室外运动,探究对运动协调能力的影响,然后对被试进行八周的训练,从三个方面来测量这个反应的协调性,八周的训练是( )
A. 自变量
B. 因变量
C. 中介变量
D. 控制变量反映空间知觉能力的重要实验指标是( )
A. 视敏度
B. 深度视锐
C. 邵勒斯比率
D. 闪光融合临界频率某次考试全体考生成绩服从正态分布,均值为100,标准差为20,测验信度为0.96。某生考试分数为110,那么该生真实水平有约68%可能处于( )
A. 100~110
B. 102~112
C. 106~114
D. 108~112多元线性回归中对决定系数开方得到R值,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自变量对因变量的解释率
B. 自变量的线性组合与因变量的相关
C. 估计方差与实测方差的比
D. 实测均值与估计均值的比下列哪些不属于投射测验的阶段( )
A. 提问阶段
B. 支配阶段
C. 类比阶段
D. 自由反应阶段变量x和y转换成变量x’和y’,则相关系数 \(r_{xy}\) 与 \(r_{x'y'}\) 不同在于( )
A. x和y的单位不同
B. x或y乘一个正数
C. x或y加一个常数
D. x或y减一个随机变量有两组数据,第一组为8,12,15,17,第二组为2,4,7,9,10。对这两组数据的差异进行U检验,需要计算( )
A. 平方和
B. 总和
C. 秩和
D. 离差平方和可同时比较多组样本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统计图是( )
A. 线形图
B. 条形图
C. 圆形图
D. 箱形图心理测验中,肯德尔和谐系数测量是用来计算( )
A. 评分者信度
B. 重测信度
C. 复本信度
D. 内部一致性信度下列人格量表中,采用迫选法作答的是( )
A. 16PF
B. SCL-90
C. EPPS
D. NEO-PI一个心理测验的效标关联效度系数为0.80,表明该测验可以解释校标测验分数方差的范围为( )
A. 20%
B. 36%
C. 64%
D. 80%在卡方检验中,若虚无假设成立,则计算出来的次数是什么( )
A. 统计次数
B. 期望次数
C. 实际次数
D. 结果次数在方差分析中H₀为真,下列哪个条件成立( )
A. 组内方差比组间方差小
B. 组内方差和组间方差相差不大
C. 组内变异是由实验处理效应所引起
D. 组间平方和和组内平方和相差不大男女生成绩效标结果和测验结果相关分析如图所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 男生高分端比低分端更易被高估
B. 女生高分端比低分端更易被高估
C. 男生高分端比低分端更易被低估
D. 女生高分端比低分端更易被低估
以下关于区间估计说法正确的是( )
A. 区间估计是对样本平均数的精确估计
B. 若两组数据的置信区间完全重合,两总体均值不一定相等
C. 当样本5%的数据处于总体的置信区间时,样本和总体均值不相等
D. 若两个样本的均值置信区间未重合,这两个总体均值不相等的概率为95%下列关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 其数学原理是共变抽取
B. 可用于对量表的结构进行探索
C. 抽取的因素个数可大于测试题目数
D. 相关性太低的变量不适合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2 多项选择题
人的一只眼睛失明后,失去的深度线索有( )
A. 运动视差
B. 视轴辐合
C. 纹理梯度
D. 视网膜视差下列陈述性记忆的表达,正确的是( )
A. 陈述性记忆是对有关事物和事件的记忆
B. 陈述性记忆可以通过语言的传授获得
C. 陈述性记忆的提取过程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
D. 陈述性记忆可以表现为对某种运动技能的掌握应激状态下个体的生理反应具体包含( )
A. 呼吸加快
B. 心率上升
C. 血压上升
D. 肠胃活动增加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原则,推断一个人的外在行为和内在品质一致的条件有( )
A. 他的行为是他自己选择的
B. 他在别人眼里是一个善良的人
C. 他的行为不是社会所期望的
D. 他经常在别人的角度看问题三岁半的小聪总是要吵着去找小伙伴玩,但是到了小伙伴家去只是和小伙伴各自拼积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小聪的游戏类型是假装游戏
B. 小聪的游戏类型是平行游戏
C. 小聪尚未掌握社会交往能力
D. 由非社会性游戏向社会性游戏过渡如果张老师坚信德西的自我决定理论,那么他可能会采取哪些教学行为( ) A. 鼓励学生对学习任务进行自主选择 B. 对学生采取的进步给予鼓励和评价 C. 对学生的学习行为提出明确要求 D. 允许学生对学习行为产生消极情绪
在系列位置效应的经典范式中,有可能减小近因效应的方法有( ) A. 增加项目的呈现时间 B. 增加材料的系列长度 C. 材料呈现完毕后增加划消测验 D. 材料呈现完毕后增加减法计算
某研究使用再认任务考察情绪效价对图片记忆的影响,可分析的指标有( ) A. 图片再认的d’ B. 图片再认的β C. 图片再认的速度 D. 图片再认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α越大,拒绝域越大 B. 样本容量越小,越有可能拒绝虚无假设 C. 标准误越小,越有可能拒绝虚无假设 D. p为0.05,虚无假设成真概率为0.05
在测量的过程中,对信度和效度都产生影响的因素有() A. 测验题目的数量 B. 被试团体的同质性 C. 测量过程的规范性 D. 被试的测验焦虑
3 简答题
根据班杜拉的社会交互决定论,解释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什么是偏见?克服偏见的方法有哪些。
简述加里培林的智慧技能五阶段形成理论。
某研究者采用I、II两种方法对A、B、C三种特质进行调查,得到多质多法矩阵如下
方法 | I | I | I | II | II | II | |
---|---|---|---|---|---|---|---|
特质 | A | B | C | A | B | C | |
I | A | 0.88 | |||||
I | B | 0.52 | 0.90 | ||||
I | C | 0.39 | 0.35 | 0.76 | |||
II | A | 0.55 | 0.22 | 0.08 | 0.91 | ||
II | B | 0.21 | 0.68 | 0.11 | 0.65 | 0.94 | |
II | C | 0.10 | 0.09 | 0.45 | 0.54 | 0.49 | 0.84 |
采用哪种方法测量何种特质得到的信度最高?采用哪种方法测量何种特质得到的信度最低?各自的值是多少?
哪种特质聚合效度最高?其值是多少?
4 综合题
从人们对脑功能的认识历程,论述19世纪以来主要的脑功能学说。
材料一:皮亚杰等研究者发现,在婴儿面前摇一个拨浪鼓,引起婴儿的兴趣后,将它完全藏在地毯下,不满8个月的婴儿不会试图寻找,对此皮亚杰解释说,对于这个年龄的婴儿,看不到的物体就意味着它不再存在。
材料二:美国心理学家贝拉杰昂等使用期望违背范式,研究发现3.5 - 4.5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认识到东西被遮盖时仍是存在的,如右图所示,在研究中她让婴儿反复看一块隔板向后旋转180°的情景,当婴儿注视时间下降后将一块彩色木块放在隔板后,再旋转隔板会有“可能”和“不可能”两种事件,可能事件是隔板由于木块阻挡而停止旋转,不可能事件则是隔板达到木块位置后仍继续向后旋转。结果发现婴儿对于不可能事件的注视时间更长并表现得很惊讶。研究者据此认为3.5 - 4.5个月的婴儿已经能够理解木块先隐藏在隔板后,不能被看到但仍然是存在的。根据上述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皮亚杰发现的婴儿的这种心理特点所指向的心理学概念是什么?请说明其含义。
请根据期望违背范式的基本逻辑,简要分析材料二中的结果为何能说明婴儿认为木块在隔离板后仍然存在。
这两个研究得出了不一致的结果,为什么?
- 有研究者探讨了决策时长对合作行为的影响。
实验一:以4名被试为一组完成一轮公共物品博弈任务,每人初始金额40元,以任务完成后所拥有的总金额为被试费,每人有权决定将自己的40元按一定的比例的额度投入公共基金,投资盈利规则是:先计算4名被试投入公共基金的金额,翻倍后均分4人。研究者记录了每人投入的金额,将其作为合作行为的指标。结果:决策时长与投入公共基金呈负相关。
实验二:采用相似流程但对不同被试的决策时长进行操纵:将被试随机分两组,一组10秒内必须做出选择(时间压力条件),另一组10秒后才做出选择(时间延迟条件),结果发现时间压力事件下被试向公共基金投入金额(M = 26.98)显著高于时间延迟(M = 20.88),也显著高于实验一(M = 23.83);而时间延迟条件下,投入公基金的金额显著低于实验一中的金额,据此研究者认为快速决策可促进合作行为,而延迟决策抑制合作行为
解释实验二的实验设计类型,并指出自变量和因变量。
在实验过程和数据分析阶段,研究者如何确保对决策时长操纵的有效性。
研究者为什么开展实验二?为什么将实验二与实验一进行比较。
为提高该研究的可推广性,可从哪些方面改进?
- 某研究者针对某儿童认知能力成套测验建立了小学五年级学生团体的常模,该测验中完形和图形类推两个分测验均采用平均数为100,标准差为15的标准分数。现用该成套测验测量36名小学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能力,测量结果显示,该组学生完形测验的平均分为104.5,图形类推测验平均分为108,完形测验得分与图形类推测验得分的协方差为153。附:\(Z_{0.05/2}=1.96\),\(Z_{0.05}=1.645\);\(t_{0.05/2(35)}=2.030\),\(t_{0.05(35)}=1.690\)。
结合本研究,简述确定常模团体的注意事项。
该组学生的完形测验得分是否显著高于常模平均水平。
该组学生的图形类推得分是否显著高于完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