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2 2024

发布于

2025年8月29日

1 单项选择题

1~60小题,每小题2分,共12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主张”意识的作用是使个体更好地适应环境”的心理学流派是( )

    1. 构造主义
    2. 行为主义
    3. 机能主义
    4. 人本主义
  2. 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沙利文提出的理论是( )

    1. 人际关系论
    2. 逃避自由论
    3. 文化论
    4. 自我论
  3. 与机体的唤醒状态密切相关的脑结构是( )

    1. 扣带回
    2. 网状结构
    3. 穹窿
    4. 小脑
  4. 对于右利手的人而言,下列选项中,主要由大脑左半球负责的是( )

    1. 空间认知
    2. 面孔识别
    3. 音乐欣赏
    4. 语言加工
  5. 优秀的广告往往通过新颖的设计、强烈的对比等形式来吸引人们的注意。这种注意大多属于( )

    1. 不随意注意
    2. 随意注意
    3. 随意后注意
    4. 分配性注意
  6. 注意起伏的平均时间为( )

    1. 3~7秒
    2. 8~12秒
    3. 13~17秒
    4. 18~22秒
  7. 假设对于200克的物质,再增加1.5克,人刚好能感觉到重量变化。那么,根据韦伯定律,对于300克的物质,要使人刚好感觉到重量变化,需要增加( )

    1. 2.25克
    2. 3克
    3. 3.5克
    4. 4.5克
  8. 下列关于视觉感受器的表述,错误的是( )

    1. 视杆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明和暗
    2. 视锥细胞主要感受物体的细节和颜色
    3. 视杆细胞的数量少于视锥细胞的数量
    4. 视网膜边缘视杆细胞的数量多于视锥细胞的数量
  9. 心理学家把环境中的物理客体与它们在视网膜上的光学成像分别称为( )

    1. 远刺激、近刺激
    2. 知觉刺激、感觉刺激
    3. 单一刺激、复合刺激
    4. 感觉刺激、知觉刺激
  10. 即使你在人声嘈杂的房间和朋友倾心交谈,如果别人提到你的名字,你也能听到。这种现象称为( )

    1. Φ现象
    2. 普肯野现象
    3. 感觉适应现象
    4. 鸡尾酒会现象
  11. 下列关于外显记忆的表述,错误的是( )

    1. 需要意识的参与
    2. 遗忘的特点是先快后慢
    3. 再认和回忆测量的是外显记忆
    4. 加工深度不影响外显记忆的效果
  12. 图尔文(E.Tulving)将长时记忆分为( )

    1. 内隐记忆和外显记忆
    2. 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
    3. 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4. 前瞻记忆和回溯记忆
  13. 一项测验要求人们在一定时间内尽可能多地写出曲别针的用处。这种测量发散思维的方法是( )

    1. 命题测验
    2. 语义距离测验
    3. 非常规用途测验
    4. 远距离联想测验
  14. 突发火警,老师组织学生有秩序地撤离。依据社会进化论,老师的这种行为符合( )

    1. 相互性规范
    2. 社会责任规范
    3. 社会学习规范
    4. 社会公平规范
  15. 相对于外部言语,内部言语的主要特点是( )

    1. 随意性
    2. 反应性
    3. 计划性
    4. 隐蔽性
  16. 一个学生努力学习,渴望考试取得好成绩,希望能在班上名列前茅。支配这种行为的主要动机是( )

    1. 成就动机
    2. 权力动机
    3. 交往动机
    4. 生理动机
  17. 有人认为,参加一项高难度考试时,动机水平偏低的考生更可能发挥出最佳水平。这种观点的依据是( )

    1. 对数定律
    2. 耶克斯-多德森定律
    3. 晕轮效应
    4. 罗森塔尔效应
  18. 小张在人行道上看到别人丢失的一部手机,头脑中相继冒出三种念头:①捡起来,据为己有;②拿别人的东西不道德;③努力工作,等拿到奖金再奖励自己一部。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①②③三种念头分别反映的是( )

    1. 本我、自我和超我
    2. 自我、超我和本我
    3. 超我、本我和自我
    4. 本我、超我和自我
  19. 将儿童的心灵比喻成一块”白板”,认为一切观念和知识都来源于后天经验。持这种观点的代表人物是( )

    1. 洛克和卢梭
    2. 洛克和华生
    3. 卢梭和弗洛伊德
    4. 华生和弗洛伊德
  20. 军军知道自己的爸爸是爸爸、爸爸的爸爸是爷爷,但不知道爷爷的儿子是谁,这反映军军的思维发展水平处于( )

    1. 感知运动阶段
    2. 前运算阶段
    3. 具体运算阶段
    4. 形式运算阶段
  21. 一项来自孤儿院的研究发现,那些在出生后前两年被限制在婴儿床上、从未坐立过的儿童,到3岁时只有15%可以很好地独立行走。这一发现说明( ) A. 成熟决定了行走等动作技能出现的时间 B. 经验是行走等动作技能发展的充分条件 C. 成熟不是行走等动作技能发展的充分条件 D. 成熟不是行走等动作技能发展的必要条件

  22. 下列关于依恋的表述,错误的是( ) A. 安全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是否在场无所谓 B. 回避型依恋的婴儿在母亲离开时很少哭泣 C. 矛盾型依恋的婴儿对母亲的离开表现出极度反抗 D. 婴儿依恋的性质主要取决于母亲与婴儿的互动行为

  23. 反映维果茨基认知发展观的教学实践是( ) A. 支架式教学 B. 元认知教学 C. 接受式教学 D. 发现式教学

  24. 3岁的男孩亮亮在参加文艺表演时拒绝化妆,他说:“我不想变成女孩,只有女孩才化妆,男孩化妆会变成女孩。”这反映亮亮性别意识发展( ) A. 获得了性别同一性 B. 具有性别恒常性 C. 获得了基于生理因素的性别图式 D. 具有性别刻板印象

  25. 75岁的老张经常忘记自行车放在哪里,但是却不会忘记怎么骑自行车。这说明他未表现出明显衰退的记忆能力是( ) A. 机械记忆 B. 前瞻记忆 C. 内隐记忆 D. 情景记忆

  26. 依据以猴子为研究对象的”奖励预期”实验结果,托尔曼(E.C.Tolman)认为学习的实质是( ) A. 形成刺激-反应联结 B. 获得行为习惯 C. 形成认知地图 D. 获得结果期待

  27. 按照普雷马克(D.Premack)原理,为了使强化有效,正确的做法是( ) A. 用已有的活动强化新的活动 B. 用高频率的活动强化低频率的活动 C. 用价值小的活动强化价值大的活动 D. 用发生频率相当的两种活动互相强化

  28. 根据加涅对学习繁简水平的分类,儿童学习游泳属于( ) A. 连锁学习 B. 信号学习 C. 规则或原理的学习 D. 解决问题的学习

  29. 布朗(J.Brown)等认为情境性教学的四个基本特征是( ) A. 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任务、直接经验和情境化的评价 B. 分布式认知、直接经验、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 C. 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分布式认知 D. 真实的任务、情境化的过程、真实的互动合作和情境化的评价

  30. 学习完”质量与能量的关系”后,再学习”需求与价格的关系”。这种学习属于( ) A. 上位学习 B. 下位学习 C. 并列结合学习 D. 派生类属学习

  31. 高成就需要的学生所具有的特征是( ) A. 总是让别人提出问题 B. 总是选择有回报的任务 C. 总是选择最重要的任务 D. 总是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

  32. 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提出”仁者爱人”的主张,它所反映的品德心理结构成分是( ) A. 道德情感 B. 道德判断 C. 道德认知 D. 道德行为

  33. 一项实验要求被试报告呈现于屏幕中央的字母,而忽略呈现于中央目标两侧的字母。在一些试次中,中央目标和两侧字母是一致的;而在另一些试次中,中央目标和两侧字母是不一致的。该实验使用的范式是( ) A. 双侧任务范式 B. 负启动范式 C. 双任务范式 D. 整体-局部范式

  34. 沃和诺尔曼(N.Waugh&D.Norman)使用探测法进行信息提取实验时,依次呈现数字序列”2、7、3、5、4、9、7、6、1、5、3、6”,接着播放纯音提示,则被试需要报告的数字是( ) A. 1 B. 3 C. 6 D. 7

  35. 下列实验中,不以反应时为主要因变量的是( ) A. 彻里(E.Cherry)的双耳分听实验 B. 沙赫特(D.Schacter)的启动效应实验 C. 波斯纳(M.Posner)的短时记忆视觉编码实验 D. 斯滕伯格(S.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实验

  36. 史蒂文森发现幂函数关系定律时,所使用的量表制作方法是( ) A. 分段法 B. 差别阈限法 C. 感觉等距法 D. 数量估计法

  37. 在知觉实验中,不可能图形主要被用来验证( ) A. 时距知觉 B. 直接知觉 C. 间接知觉 D. 运动知觉

  38. 在一项考察空间提示如何影响视觉刺激察觉的实验中,提示刺激闪现400毫秒之后,在提示位置或非提示位置随机出现目标刺激,要求被试立即按键反应。最可能出现的结果是( ) A. 无法根据目标刺激出现的位置预测反应时 B. 当目标刺激出现在提示位置时,反应时更短 C. 当目标刺激出现在非提示位置时,反应时更短 D. 目标刺激出现在提示和非提示位置,反应时差异不显著

  39. 下列选项中,不需要采用单盲或双盲实验法来控制的是( ) A. 霍桑效应 B. 实验者效应 C. 安慰剂效应 D. 顺序效应

  40. 在心理旋转实验中,实验材料分为正像和镜像两类,每一类都有0°、60°、120°、180°、240°和300°六种角度,同时考察性别对判断的影响。该实验属于( ) A. 混合设计 B. 被试间设计 C. 被试内设计 D. 随机区组设计

  41. 在相等时间样本设计中,能够有效控制的额外变量的是( ) A. 历史因素 B. 测验的反作用效果 C. 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 D. 选择偏差与实验变量的交互作用

  42. 在某信号检测实验中,指导语是”这是一个测量辨别能力的实验,每次呈现一个刺激,识别后,与预备实验所确定的刺激进行对比,判断并报告这个刺激是信号还是噪声”。该实验所使用的方法是( ) A. 有无法 B. 迫选法 C. 评价法 D. 极限法

  43. 先给被试做一份自评量表,然后依据量表得分对被试进行分组,再进行接下来的实验。该过程中,研究者操纵的自变量类型是( ) A. 刺激特点 B. 环境特点 C. 被试特点 D. 暂时造成的被试差异

  44. 在使用ERPs进行实验研究时,通常采用”差异波”对不同实验处理的脑电信号加以对比,其遵循的法则是( ) A. 加法法则 B. 减法法则 C. 乘法法则 D. 乘方法则

  45. 为研究3种不同预备时间对反应时的影响,首先对9名被试的反应时进行试测,按照被试的反应快慢进行排序,从快到慢分为3组,每组3名被试各自随机接受一种预备时间的处理。该实验设计方法为( ) A. 随机组设计 B. 随机区组设计 C. 拉丁方设计 D. ABBA设计

  46. 下列选项中,属于经典的认知性学习实验的是( ) A. 大猩猩取香蕉实验 B. 儿童视崖实验 C. 大猩猩点红测试实验 D. 儿童延迟满足实验

  47. 某市对小学四年级学生的空间推理能力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均值为20分、标准差为5分。现从某校随机抽取25名学生,其平均成绩为25分。假定测试成绩服从正态分布,显著性水平α=0.05,那么下列关于该校成绩与全市平均成绩差异检验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差异不显著,因为(25-20)/(5/√25)=5 B. 差异不显著,因为(25-20)/5=1 C. 差异显著,因为(25-20)/(5/√25)=5 D. 差异显著,因为(25-20)/5=1

  48. 下列分测验中,属于韦克斯勒儿童智力测验第四版(WISC-IV)新增分测验的是( ) A. 数字广度 B. 积木图案 C. 符号搜索 D. 矩阵推理

  49. 依据项目反应理论,下列关于项目信息量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项目间信息量相互影响 B. 被试能力越高,项目提供的信息量越大 C. 被试能力中等,项目提供的信息量最大 D. 项目信息量是被试能力估计值的估计标准误平方的倒数

  50. 在某执照考试中,前一科目考试不合格者,不能进入下一科目的考试,其采用的分数合成方法是( ) A. 临床判断法 B. 加权求和法 C. 多重划分法 D. 多重回归法

  51. 在随机区组设计的方差分析中,因各组间被试性质不同而产生的差异是( ) A. 因素效应 B. 误差效应 C. 区组效应 D. 系统效应

  52. 某研究随机抽取了1000名大学生,考察”是否有笔记本电脑对计算机课程成绩等级分布(优、良、中、合格、不合格)的影响”,独立性检验所得χ²值为9。该研究中χ²检验的自由度为( ) A. 1 B. 4 C. 8 D. 999

  53. 已知随机变量X服从二项分布,期望值E(X)=2.4,方差D(X)=1.44,则二项分布的参数n和p的值分别为( ) A. n=4,p=0.6 B. n=6,p=0.4 C. n=8,p=0.3 D. n=24,p=0.1

  54. 在进行方差分析做F检验时,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 总变异可以被分解 B. 要求总体服从正态分布且方差齐性 C. F检验后,可以进一步做多重比较 D. 与t检验相比,犯Ⅰ类错误的概率更大

  55. 下列关于经典测量理论中测量误差E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测量误差E与被试作答相关 B. 随机误差E与真分数T无关 C. 平行测验之间的测量误差E存在相关 D. 测量误差E与被试的心理特质水平相关

  56. 一项针对1600名成人的调查表明,20%的人认为互联网是安全的。若针对这一调查结果的总体比例的置信区间为(18%,22%),则其置信度约为( ) A. 0.68 B. 0.9 C. 0.95 D. 0.99

  57. 下列关于样本均值抽样分布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样本均值的分布服从正态分布 B. 样本均值的分布与样本容量有关 C. 样本均值分布的方差与样本容量无关 D. 样本均值的分布形态总是与总体分布形态有关

  58. 若采用经验效标法开发测验,则筛选题目的主要标准是( ) A. 能投射被试真实意图 B. 能反映被试速度 C. 能区分不同组的被试 D. 能反映分数全距

  59. 某研究者编制了一份中学生认知能力测验,通过对测试数据的统计分析,得到认知能力的四个维度。该研究采用的统计方法最可能是( ) A. 聚类分析 B. 层次分析 C. 因素分析 D. 判别分析

  60. 用最小二乘法确定回归方程,其基本原理是( ) A. 因变量实际值与其平均值的离差平方和为0 B. 因变量实际值与其估计值的离差平方和为0 C. 因变量实际值与其平均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D. 因变量实际值与其估计值的离差平方和最小

2 多项选择题

61~7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至少有两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多选、少选或错选均不得分。

  1. 根据马斯洛的七层次需要理论,下列属于缺失需要的有( ) A. 生理需要 B. 审美需要 C. 安全需要 D. 认知需要

  2. 下列关于知觉组织原则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共同命运原则是指在视野中封闭的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B. 相似性原则是指在视野中相似的成分容易组成图形 C. 连续性原则是指具有良好连续的几条线段容易组成图形 D. 邻近性原则是指在其他条件相同时,空间上邻近的部分容易组成图形

  3. 根据梅耶(J.Mayer)和萨洛维(P.Salovey)的情绪智力理论,情绪智力包括( ) A. 对情绪自我调节的能力 B. 情绪对思维的促进能力 C. 情绪的知觉、评价和表达能力 D. 理解、分析和运用情绪知识的能力

  4. 下列选项中,属于人格特质理论的有( ) A. 大五人格理论 B. 奥尔波特的人格理论 C. 卡特尔的人格理论 D. 荣格的内向-外向人格理论

  5. 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传统行为遗传学的研究设计包括( ) A. 双生子研究 B. 家族史研究 C. 跨文化研究 D. 收养研究

  6. 下列学习行为中,属于应答性行为的有( ) A. 闻过则喜 B. 望梅止渴 C. 谈虎色变 D. 见贤思齐

  7. 下列关于反应时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刺激强度较弱时,反应时较长 B. 增加刺激呈现时间,会增加反应时 C. 刺激的复杂程度较高时,反应时较长 D. 视觉通道的反应时短于听觉通道的反应时

  8. 某心理研究采用了如下实验设计: 实验组:前测O₁→实验处理(X)→后测O₂。 控制组:前测O₃→——→后测O₄。 下列统计分析思路中,正确的有( ) A. 采用t检验,若(O₂-O₁)>(O₄-O₃),则说明实验处理有效 B. 采用t检验,若O₃和O₄差异不显著,O₂>O₁,则说明实验处理有效 C. 采用t检验,若O₁和O₃差异不显著,O₂>O₄,则说明实验处理有效 D. 以前测为协变量,以后测为因变量,以被试组为自变量进行协方差分析

  9. 下列关于统计功效(又称”统计检验力”)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提高统计功效的主要方法是增加样本容量 B. 统计功效受统计显著性水平、处理效应等因素的影响 C. 独立组设计比重复测量设计的误差变异更大,因此统计功效更高 D. 统计功效是指研究者进行统计检验时,正确拒绝虚无假设的可能性

  10. 下列关于一元回归方程中决定系数R²的表述,正确的有( ) A. R²不可能大于1 B. R²是衡量回归方程有效性的指标 C. R²是误差平方和与总平方和之比 D. R²等于两变量积差相关系数的平方

3 简答题

71~7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1. 一项纵向研究拟考察某群体从中年期到老年期的工作记忆、推理能力和词语理解能力的变化趋势。请根据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理论,预测其研究结果,并说明理由。

  2. 请从社会影响的视角,简述”去个体化”的含义及主要成因。

  3. 什么是技能?智慧技能与动作技能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4. 为考查初中生数学成就发展水平,欲建立”初中生数学成就测验”的全国常模。研究者按以下步骤制订了常模分数转换表:

  1. 从研究者所在省份的10个市随机抽取7~9年级400名学生作为常模团体;
  2. 将电子版测验发给参与测试的学校,由各校自行印制并组织施测;
  3. 对测验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建立常模,并编制常模表。

请回答以下问题,并说明理由:

  1. 常模团体的选择是否恰当?
  2. 施测组织过程是否符合制订常模的测量学要求?
  3. 研究者建立哪种类型的常模最为恰当?

4 综合题

75~78小题,每小题25分,共100分。

  1. 结合詹姆斯一兰格、坎农一巴德、阿诺德、拉扎勒斯的情绪理论,阐述研究者对情绪产生机制的认识历程。

  2. 以下摘录自四位高中生在毕业前夕的对话。 甲:马上就要高考了,你们想过高中毕业后的路该怎么走吗? 乙:这个问题我还没有想过,目前就是按照我爸妈的意思考上大学再说。他们已经帮我设计好了读什么专业、将来去干什么工作,我只要听他们的就行。 丙:对高中毕业后的道路怎么走我思考了很久,寒假里我还专门请教了已经大学毕业的表哥,他向我介绍了很多大学里的事。根据我的特点和长处,我准备报考金融专业,将来尝试往那个方向走。 丁:你们想得够远的。我压根儿就不知道高中毕业后自己能做什么,那些事还离得太远,我不愿意去想,反正想也想不出个什么结果来。 甲:我一直在想这些问题——如果考上大学,该读什么专业?如果考不上,该怎么就业?可是到现在也还没有特别明确的想法,先好好复习,争取考上大学再说吧!

问题:

  1. 依据艾里克森(E.H.Erikson)的发展理论,四位高中生谈论的内容主要反映了青少年发展中的什么问题?并对此予以解释。
  2. 依据马西亚(J.Marcia)的观点,甲、乙、丙、丁分别处于怎样的发展状态?
  3. 本材料中涉及的发展问题受哪些因素影响?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项实验欲研究正念冥想训练改善情绪调节能力的神经机制,研究者招募了长期冥想组(L组)、短期冥想组(S组)、积极控制组(H组)三组被试。在参与实验前,L组被试均具有3年以上冥想经验,S组和H组被试均不具有冥想经验。实验中,L组被试根据习惯继续进行冥想训练,S组被试进行为期8周的正念冥想课程训练,H组被试进行为期8周的健康提升方案训练。训练结束后,要求所有被试观看不同情绪效价类型的图片(积极、消极和中性图片),并完成自动情绪调节任务,同时采用fMRI记录被试的脑活动。

研究假设:(Ⅰ)正念冥想训练会降低对情绪刺激的反应性,表现在观看积极和消极图片时,与观看中性图片相比,杏仁核的激活减弱;(Ⅱ)正念冥想训练会提高情绪调节能力,表现在观看积极和消极图片时,与观看中性图片相比,会产生更强的杏仁核一腹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

实验的部分结果如下表所示:(\(\alpha\)=0.05,p值为校正后的结果)

df t p
杏仁核激活水平
右侧(消极一中性图片) L vs S 110 1.63 0.1
S vs H 90 -1.84 0.07
L vs S 110 0.53 0.6
左侧(消极一中性图片) S vs H 90 -0.76 0.45
L vs S 110 -3.86 0.001
右侧(积极一中性图片) S vs H 90 -2.65 0.01
L vs S 110 -0.33 0.75
左侧(积极一中性图片) S vs H 90 -1.54 0.13
杏仁核一腹内侧前额叶功能连接程度
右侧(消极一中性图片) L vs S 110 -1.29 0.2
S vs H 90 3.99 0.01
左侧(积极一中性图片) L vs S 110 -0.71 0.48
S vs H 90 2.57 0.01

问题:

  1. 说明该研究的自变量和因变量。
  2. 根据表中数据,用文字描述实验结果。
  3. 判断实验结果是否验证了研究假设,并加以解释。
  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在一项两因素的实验研究中,A因素有4个水平,B因素有3个水平,共有48位被试参加了该实验。研究者对实验数据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如下表所示:
变异来源 平方和 自由度 均方 F值
因素A 61.79 20.60 2.37
因素B 24.75 2 12.38 1.42
A×B 224.58 6 37.43
误差 313.50 36
总变异 624.62

附:F0.05(3,36)=2.86,F0.05(2,36)=3.26,F0.05(6,36)=2.36,F0.05(3,47)=2.80,F0.05(2,47)=3.19,F0.05(6,47)=2.30。

问题:(计算结果保留2位小数)

  1. 请写出该实验的统计检验假设。
  2. 计算表中的①②③④,并解释检验结果。
  3. 计算效应量\(\eta^2\),并解释计算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