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调剂决策

Postgraduate admission adjustment

发布于

2025年4月1日

人生关键处就这几步。

考研过线了,但一志愿未被录取,我是否要接受调剂?我应该选择哪个学校?我应该选择哪个研究方向与导师?

首先要明确,考研已经过线了,这就意味着你已经拥有了读研的资格,“是否接受调剂”这个问题换一种表述就是“是否要放弃这次读研的资格与机会”。

第一个问题:是否接受调剂。对我而言,经济压力是首要因素。肄业一年、准备二战,这一年花的钱谁来出?缺钱,想尽快毕业、就业,那就接受调剂,不论调到哪个学校、哪个导师。有钱、自由,二战、三战、四战都可以接受,那就不接受调剂。其次要考虑读研后的规划。眼光要放长远,对有志读博的同学来说,读研只是读博的前奏,既然如此,那不妨允许自己走得慢一些、绕一点;同理,既然最终目的是读博,专硕也不失为一种选项。每个人的考量因素是不同的,你先按重要程度把这些因素排个序,然后再做决策,就会清楚很多。

第二个问题:调剂到哪个学校、哪个导师。既然已经决定要调剂了,那就从上往下选学校、选导师。第一不行选第二,第二不行选第三。总而言之,绝不浪费这次读研机会,能早毕业一年是一年。有同学担心学校、导师水平对自己未来发展的影响,对此我的观点是:你读研阶段的成就主要取决于你自己。即使学校、导师资源很多,你也不可能尽数取之。即使学校、导师资源有限,这也不足以禁锢你的成长。我们生活在数智时代,你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取全球学习资源。你在宁夏是靠B站学高数,你在北京也一样是靠B站学高数,B站没有因为你不在北京就把你的网线掐掉。网络课程太多了,我们根本学不完。“抱道不曲,拥书自雄”,我的知识体系主要是靠书籍建立的;数智时代给予我们的幸事是:一些国家图书馆都未曾收藏的专业书籍,我们竟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当然,学校、导师资源的局限性无法被互联网资源完全补足。有局限、有困难,这是人生的常态。我们穷其一生在做的事情就是在有限的条件下去争取最大的进步与发展。不要幻想“什么条件都准备好了,就差我临门一脚”——真有那“临门一脚”的好事儿,也轮不到你。更多的情况下,我们需要自己创造条件、寻找条件。

发展是解决所有问题的关键。祝你成功。